看了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都要醉了。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那些回答,并不靠谱。其实,写作只是将口语表达的东西拼写出来而已,所以口语写作一并讲了吧!
我琢磨着,以下要列举的写作口语训练的三大谬误,99.99%以上的人都犯了;而要介绍的cloze完形填空技术,99.99%以上的人都没有掌握。不要喷,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这篇文章,绝对是近2000赞专栏文章99.999…%的人都不知的口语练习黑科技的姊妹篇。可称之为输出训练技术妙2篇。
一、写作口语训练的三大谬误
1、写作口语训练的第一谬误:生造即兴生造句子的口语训练是诲人不倦而导致语言能力石化的致命练习。石化是什么?像石头一样,不能生长。国内99.99%的英语角都是在每日重复这样的低级错误。美国唐人街的老华人在美生活几十年英语水平还是很低,就是因为满足于用自造的半吊子英语沟通交流的结果。如赖世雄老师说的,将“你做我就做,你不做我就不做”说成You do ,I do.You not do ,I not do.在比手画脚的帮助下,美国人当然听得懂。但是长此以往,以低级语言水平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能力的提升就不再可能了。
与此相反,复述才是口语训练的有效模式。看看题图,语言学习类似拼图,复述是照着原图拼;而生造是自己乱拼,能拼的像样吗?
2、写作口语训练的第二谬误:误认为写作口语训练=发音/拼写
发音和拼写是口语写作训练的基础训练之一。好的发音拼写可以使得听力、阅读输入和交流中语音文字处理加工过程中比较精确,获得的认同感和正向反馈更多。但发音和拼写不完全等同于口语写作训练。口语写作训练的关键是跨越母语和英语之间表述上的差距(gap)。举个栗子,“欢迎加入妙面爸的微信群”的英语是Welcome to join this wechat group with Miaomianba。这句话中的with这个介词就是一般人的gap。只有潜意识或者意识层面上觉察这个with的用法,才能有效获得表达这句中文对应英语的口语能力。而你朗读这句话时英文发音再纯正拼写再正确,也不等于你能顺利在需要的情景下用这个表达法表达。类比拼图,要拼好图,不仅要每个拼图片形状规整,而且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将拼图如何无中生有的按照规则摆好。
3、写作口语训练的第三谬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复述文本信息而非复述语言结构上
复述包含信息复述和语言复述两个方面。信息复述对于语言能力提高作用不大,而且一般需要死记硬背或者反复记忆;而语言复述则是对学语言有价值的重要部分。举个中文的栗子更好了解,例如党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要复述上面的段落,不仅要记住对中国共产党描述的各分句具体信息如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现金生产力/文化/广大人民等等,而且要记住各个分句的顺序。而复述了上述段落后,自己的语言能力能有多大的提高呢?95%以上的时间都是花在知识类信息的记忆和复现上,只有不到5%甚至更低是花在结构和功能表达的语言类信息学习上。也就是说,复述段落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被浪费了的。举个英文对应的栗子:
As of today's dat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to be 7.465 billion. The US Census Bureau estimates the 7 billion number was surpassed on 12 March 2012.
上面是选自维基百科的关于人口的资料介绍,里面的7.465billion、7 billion和12 March 2012.本身的信息复述,对于语言学习几乎没有价值。这个例子中时间精力的浪费很明显,而其他不明显的相同方式学习的荒谬性被学习者忽略了。
Donald Trump with Mitt Romney after their meeting at Trump National Golf Club in Bedminster, N.J. The fierce divisions in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s inner circle over the choice of secretary of state spilled into public view Thursday as a top Trump transition adviser shared a Politico story about Trump loyalists warning against Mitt Romney’s potential selection.
这是2016年11月27日yahoo头条的政治新闻。其中大部分“信息内容”,包括句子的排列顺序,具体的人名地名,比如川普是在National Golf Club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与Romney 会面,对于单纯语言学习有什么很大的关系吗?当然没有!如果采用背诵的方式复述这个段落,必然给大脑加重了很大的不必要负担。
类比拼图,如果我们想模仿超强大脑那些牛人,要先在脑海里记忆所有拼图片的形象细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盲拼式地组装,那多么难且多么没有必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照着原图拼。你还别笑,很多人用背诵和复述学习英语就是这么干的!
死记硬背是比复述效率更低的口语训练方法。当然,并不是说背诵默写和复述对于英语学习没有作用。它们起作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背诵默写和复述过程中,必然包含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复现,从而有助于提高外语表达能力。我们将背诵默写和复述的精华抽出来,形成一个高效的口语写作训练方法。
二、输出训练的cloze完形填空技术
(一)流程
好的方法是利用word软件进行cloze练习。见下图:
1、第一步:将原文聆听朗读和阅读多次,熟悉文本。
2、第二步,将少部分关键语言点涂黑进行填空并随时对照原文。
注意:
1、循序渐进。涂黑的部分由自己决定,一般是选择关键的语言知识点。同时也可以一开始涂抹少量知识点,比如一篇文章,就涂黑2、3处。将难度由低到高逐渐提升。方法是用word的功能键涂黑,可以选择少量涂黑。
2、保留线索。甚至可以一个单词一部分或词组一部分涂黑,保留一部分可以读到。给出足够线索提示自己进行填空。
3、经常对照。填空后出现错误没关系,对照原文本看看就可以了。
(二)好处
1、注意力集中且用在刀口上。由于人的短期记忆或工具记忆类似于电脑的内存,容量有限且保持的时间是短暂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人的短期记忆负担极轻,而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gap的熟悉上。这样高度的集中,就可以让新语言点快速得进入长期记忆,也就是对应电脑的硬盘。这种训练方法,使得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复述背诵信息上,而是充分去意识到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以前在阅读和聆听没有留意而自己表达能力缺失的gap,从而迅速的帮助自己意识到关键语言结构,迅速提高口语和写作的输出能力。
2、高度模拟母语习得情境。自己对照原文,通过上下文和相关线索,可以猜测涂黑的地方大概是什么内容。这就类似于母亲教授孩子学习母语的情境。母亲的表达在情境和上下文进行提示,一旦孩子不会关键的表达了,母亲进行一点提示,孩子一下子就可以运用了。所以,完形填空又叫做障碍性阅读。一般的母语表达输出训练,不会是孩子在完全不具备表达能力时发生。
3、大大增加输入和自然习得。另一个好处是,阅读或朗读过程中,又是对文本本身的多次输入,不仅让自己对文本的知识类信息加深理解,也对语言整体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促进了自然习得。一举而两得。
三、cloze完形填空技术的理论科学依据
1、格式塔/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做完形心理学。简单来说,
(1)即一个不完整结构出现在意识当中时,人的思维会倾向于自动将少量的缺失部分补全,使其变成一个完整而常见的整体结构,即“完形”。这个完形,是以对结构本身的熟悉为基础的。语言学习中,如果对素材本身不熟悉,就根本不能完形,即不能生造。所以第一步阅读和聆听原文是极端重要的前提。
(2)完形中的不完整部分一般而言不能过多,否则就不能补全成正确的原型。对应的是语言学习完形填空只能是少量空白要补充,外语基础越差,选择的空白要越少。
2、双重可理解性输入假设
著名语言学家Butzkamm对Krashen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概念做了重要的扩充,将可理解性分为对内容(content)的理解和对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的理解的双重关注(dual focus)。【注】
Butzkamm提出这样的假说,就我观察,是因为他发现一个显著的事实,能理解(can understand)和能运用(can use)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段改写了的世界名著,只用五百个常用单词表达,我们听和读在理解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我们脱离素材去复述,我们发现自己很多地方无法表达。所以他提出来要留意和留心所学语言的特殊的语言结构,使得对语言形式具有可理解性(即被人留意到)。这样,就能让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变得更为有效。解决方式:他主要提出了三明治策略(sandwich technique)。就是将一段外语素材和相应的母语翻译交替出现,让人意识到外语素材在语言结构上的独特性,从而加速习得过程。
有人在中国国内提出了回译法策略,就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反过来再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从而真正了解英文表达的特殊之处,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我看来Butzkamm提出语言形式的可理解性,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进步。但是他提出的三明治策略来获得语言形式的可理解性,以提高输入的效率,则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缺陷:1、语言习得学习化。krashen提出的输入,是大量输入和自然习得。这种大量性就已经使得外语的语言形式被潜意识习得了。这种通过大量的、有趣的、重复的输入,就已经使得语言形式的可理解性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实现。krashen的方法关注的是潜意识和自然习得,而Butzkamm的方法(包括回译法)关注的是意识层面和刻意学得。如果说krashen一直方向感很好的话,则Butzkamm虽然有些洞见,但是方向感很差。所以以意识层面习得的大量进行三明治策略和回译法是低效的。完形填空技术的第一步阅读原文,就是krashen的自然的内容理解和语言习得,第二步的填空就是butzkamm的语言形式理解学习。习得和学习同步进行。从这一点上,毫不夸张的说超越了两位大师的技术。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由于海量的输入,使得基础语言能力一般是通过自然浸润提高的,不需要进行完形填空等方式辅助。但是在中国,英语学习主要是一种外语,缺乏充足的语言环境输入,所以这类练习则是必要的。反观英美国家的大作家,大多有背诵优美英文段落的习惯。这说明在已经获得基本母语能力后,想获得高级语言表达能力,用完形填空学习更高水平作家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即使是进行母语的口语和写作的表达练习,这种技术都是非常有效的。总而言之,结合Butzkamm和krashen理论各自的优点,利用完形填空的技术手段,我们就可以实现对内容(content)的理解和对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的理解的双重关注。
输出训练的cloze完形填空技术,从来不是我的独创。其实一点都不新鲜。就是我们平时英文和语文考试的完形填空。不过考试的完形填空运用方法大都是错误的。第一是大多犯了口语和写作训练的第一谬误,即生造。即在学习者还没有对原文本信息和语言点有意识和熟知之前,就要学习者凭空生造和猜测。让学生长期在没有预备好的焦虑中。所以喜欢做完形填空的同学很少,有的也是{{BANNED}}了。这是语言能力石化的一个原因。也就是上文第一步没有做,直接跳过去做第二步。第二是几乎从不给对照原文的任何机会。比如拼图,原图一定要给拼图者对照,否则怎么拼?其实课堂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本身足够的熟悉,然后再设计完形填空的题目,再让学习者进行,并且允许在学习者随时回看原文。这些号称深入研究教学法的专家学者,真叫人捉急。
【注】关于可理解性输入的双重理解性假说,参见(1998) "Code-Switching in a Bilingual History Lesson: The Mother Tongue as a Conversational Lubric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2, 81-99.By Butzkamm 地址:CODE-SWITCHING IN A BILINGUAL HISTORY LESSON
牛津逗号(Oxford comma),又名哈佛逗号(Harvard comma)、序列逗号(serial comma),指的是在英语中列举多个对象时,在最后的“和(and)”前也加上一个逗号,以减少可能的歧义。
有牛津逗号:To my mother, Ayn Rand, and God.
(中文译文:献给我的母亲——艾茵·兰德——和上帝。)
无牛津逗号:To my mother, Ayn Rand and God.
(中文译文:献给我的母亲、艾茵·兰德和上帝。)
区别还真是挺大的,所以上图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我先从每天抄写的单词及例句中,找一个我认为不错的句子,例如:
My patience is getting thin!
(我的耐心渐渐没了!)
然后我就自己编一个关于在餐厅用餐的故事,用学到的语法编写了下面一则日记:
This evening, I decided to eat out for a change. There is a new restaurant in my neighborhood, so I went there to find some good food to taste. However, the waiter's service was too slow. Half an hour passed, and the food hadn't come yet. My patience was getting thin. Right before I decided to leave, the food finally came. It was a bowl of beef noodles. Fortunately, the food was tasty, much to my satisfaction. I know (that) someday I'll visit that restaurant again.
(今晚我决定到外面吃饭,来一点改变。我家附近有一家新开的馆子,因此我便到那里去找些好吃的东西尝尝看。不过服务员太慢了。半个小时都过去了,食物却还没送上来。我快没耐心了。我正决定要离开时,食物终于送过来了。那是一碗牛肉面。好在那碗面很好吃,倒是令我觉得还挺满意的。我知道将来我还会再去光顾那家餐厅。)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在这篇虚构的日记中,我巧妙地用了笔记本里的句子「My patience was getting thin」,也用了连词 so、and、before。在日记的最后一句我用了 that 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做完全及物动词 know 的宾语。
这种写日记的方式虽然并不是纪实式的写作,却让我可以把平日里记在笔记本里的单词、词组、习语、好句子随时在日记中运用出来,还可以顺便复习我在语法中学到的五大基本句型的用法。久而久之,这种现学现用的写作习惯奠定了我后来正式写作文、中译英及英译中的基础。不过我知道在从事正式写作及翻译工作之前,我一定要学会语法中的时态及非限定动词(分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的各种用法,使句子有所变化。从《柯旗化英文语法》一书中,我还学到了有关非限定动词的用法:
两句在一起需有连词连接:
John has a pleasant personality, so he has quite a few friends.
(约翰有开朗的个性,因此他有许多朋友。)
但我可删除连词 so,形成下面没有连词连接的错误句子:
John has a pleasant personality, he has quite a few friends.(×)
此时,我就可把表原因的第一句 John has a pleasant personality 改成分词短语,原则如下:
(a)将与第二句 he 相同的主语 John 删除
(b)之后的动词 has 变成现在分词 having,再把第二句的主语 he 改成 John,即告完成:
Having a pleasant personality, John has quite a few friends.
改正后的句子中,句首的 Having a pleasant personality 是分词词组,视为形容词,修饰主句中的主语 John。
同理:
I was tired after all the work, so I went to bed early last night.
(我做完所有的工作便累了,因此昨晚我就提早入睡了。)
→I was tired after all the work, I went to bed early last night.(×,两句无连词连接)
此时,我就将第一句 I was tired after all the work 改成分词短语,原则如下:
(a)将相同的主语 I 删除
(b)之后的 be 动词 was 变成现在分词 being,being 可省略或不省略。即:
Being tired after all the work, I went to bed early last night.
=Tired after all the work, I went to bed early last night.
以上化简成分词短语的句子结构都有一个特点,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主语必须相同,才能将第一句变化成分词短语。不过有几点我们要注意:
(1)第一句若有助动词 do、does 或 did,如下例: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asked Paul for help.(×,两句无连词连接)
此时,一样先删除相同主语 I,再删除助动词 did,保留否定副词 not,并将动词 know 变成现在分词。即:
Not knowing what to do, I asked Paul for help.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便请求保罗协助。)
(2)第一句如果有完成时助动词 have、has 或 had,如下例:
I have finished all the work, I feel relieved.(×,两句无连词连接)
此时一样先删除相同主语 I,再将完成时助动词 have 改成现在分词 having:
Having finished all the work, I feel relieved.
(做完所有的工作后,我觉得松了一口气。)
(3)第一句如果有否定完成时助动词 have not、has not 或 had not,如下例:
John had not finished his report, he felt nervous.(×,两句无连词连接)
此时一样先删除相同主语 John,再将完成时助动词 had 改成现在分词 having,即:
Having not finished his report, John felt nervous.(×)
然后将 not 置于 Having 前,即:
Not having finished his report, John felt nervous.(○)
(约翰没写完报告,因此感到很紧张。)
(4)第一句如果有 be 动词与否定副词 not 并用,如下例:
Mary is not pretty, she feels a bit self-conscious.(×,两句无连词连接)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